瀏覽次數:1300 發布時間:2021-03-11 |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對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意義非凡。
“十三五”時期,我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取得開創性進展,初步形成了生態修復新格局。在長江、黃河、青藏高原等重要生態區域,以及圍繞自然保護地建設,我國開展了大量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有效改善了各類自然生態系統狀況?!笆奈濉睍r期,如何進一步做好重要生態區的保護修復以及自然保護地建設?今年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紛紛就此建言獻策。
長江、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好、利用好、發展好一江一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當前,長江面臨的根本問題是生態問題,不合理開發使岸線的生態屏障和保育功能遭到破壞?!比珖舜蟠?、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洪宇建議,優化長江岸線布局,根據長江岸線不同區段自然基礎、開發利用現狀、環境生態問題,因地制宜制定保護和利用規劃。
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議,沿江地區要深化合作,共唱長江綠色發展之歌。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省長王曉東建議,以《長江保護法》全面實施為契機,完善長江大保護配套法規和政策規劃,深化湖北與沿江省市流域生態共治、城市群共建、聯合執法監督。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府副秘書長左俊建議,通過依法治江、合力治江、系統治江、長效治江、科技治江“五治共舉”,推進《長江保護法》實施。要統籌上下游、左右岸、水體與岸線、各部門各層級之間的關系,構建共抓共保、共建共享的大保護格局。要整合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力量,健全綜合執法機制;統籌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和港、產、城、岸、船,做到一體治理。
“黃河寧,天下平”,這句話道盡了黃河安瀾與國家民族命運的關系。黃河要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同樣離不開生態保護修復。
黃河發源于青海,在青海境內蜿蜒1600多公里,青海肩扛源頭責任。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州長白加扎西表示,青海要以“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為主線,以涵養水源、創造更多生態產品為重點,著力構建“兩屏護水、三區聯治、一群驅動、一廊融通”的黃河青海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格局。
“忻州市是黃河入晉第一市,我們要高標準打造黃河流域山青水綠生態環境保護體系,推進黃河‘幾’字彎都市圈協同發展,推進沿黃地區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比珖舜蟠?、忻州市市長朱曉東說。
“協調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城市發展空間的關系,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三者之間的布局,將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比珖f委員、河南綠色中原現代農業集團董事長宋豐強建議,盡快出臺符合發展實際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實施細則,并配套出臺專項行動計劃和實施操作辦法。
青藏高原孕育著廣袤的高寒草甸草場,但同時也面臨著不同程度的草地退化,保護修復任務重、難度大。
“既要加大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力度,提升草原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又要科學合理利用草原,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有機統一,這迫切需要堅強有力的草原科技作支撐?!比珖f常委、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建議,成立中國草原科學(研究)院,筑牢草原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理論和研究基礎。
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林業局副局長昝林森提出實施科技興草,把提升草原生態功能作為科技發展的重點,因地制宜實施草原科技創新重大專項。同時,盡快修訂《草原法》,重新定義草原、草地概念,明確草原生態空間及區域功能,并全面落實推進草原生態保護獎補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常委董恒宇建議,應用大數據及衛星遙感技術手段,建設草原生態監測大數據平臺;整合草原執法監督力量,推動形成區域、部門齊抓共管的聯合執法監督格局。
作為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美麗中國的重要象征,自然保護地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
“自然保護地的科學分類是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自然保護地科學管理的前提?!比珖f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閔慶文建議,將自然保護地類型劃分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風景名勝區、資源保護區5類,其中資源保護區是一種需要通過開采、捕撈、種植等可持續利用活動以實現保護目的的特殊保護地類型,包括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海洋特別保護區、特種經濟林地等。
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則從立法角度呼吁制定自然保護地法,建立統一規范高效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在管理上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分級管理、分類保護、分區管控、多元共治等,明確自然保護地的設立與調整、規劃與標準、分區差異化管理、生態保護與修復、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調查監測等內容。
(來源:自然資源部網站 作者:寧晶)